一對新人,在親朋面前,互許盟約,步出教堂,在眾人祝福下,兩人正式開展婚姻生活的序幕,步入新婚燕爾的里程,新婚的生活是否如美夢成真般,夢幻甜蜜呢?新婚協奏曲是否必然動聽迷人?且聽聽新婚夫婦的心聲: 「早上張開眼睛,突然看到身旁多了一個男人,嚇了一跳,定一定神,才想起他是我老公,是的,我已為人妻了。」
「我習慣早睡早起,誰料到老公是夜猫子,每次他上床就把我吵醒,為了這事,我們不知吵了多少次!」
「初婚的我,的確感到難以適應,婚前,我習慣自由,如下班後會上網及跟好友聊天,但您質問我:為何婚後變得自我、執著?其實,我仍是做著婚前我常作的,只是您從不知道我的生活習慣而已。」
「新婚不久,突然發覺多了很多的親戚,與他們相處真不容易。最不習慣是要對两個原不是親人的人,叫他們爸爸媽媽。」
「新婚之夜,我以為我倆很自然就能如魚得水,享受羅曼蒂克的性樂趣,怎料,竟是一波三折。」
「我經常希望多抽時間回家,陪伴獨居的老媽,而您則喜歡時常探望你的雙親,我倆往往因要跟誰的家人共膳而意見分歧,結果,只好各自各回家去。」
新婚夫婦脫離單身生活,進入兩人新世界;離開父母的護蔭,開始組成獨立的家庭,往往需要一個心理和生活調整過程,當中不住有新發現、衝突、調適、磨合的過程,都是兩口子必經的新婚生活適應階段。
從家庭發展理論來看,新婚階段是家庭生活發展的起步點,當中包括以下新婚任務:
- 建立相互滿足的婚姻關係;
- 建立維持家庭運作的規則;
- 融入並建立姻親關係;
- 準備為人父母。
若是夫婦在這階段努力調適,順利發展新婚任務,則可為下一階段“為人父母”作好準備,反之,若夫婦不願或無法適應,就令一階段發展產生困難。有許多夫妻因新婚期適應不良,而最後以離婚收場。因此,夫婦用心學習,努力新婚調適,就能為婚姻打好基礎。
新婚生活適應 新婚生活適應的過程,可說是人生經驗中的一大挑戰,因為,這當中夫妻雙方必須面對夫妻關係適應、家庭生活適應、社交及休閑生活適應等多方面的調適與挑戰。
夫妻關係適應 1. 角色轉變,生活適應 為人夫或人妻的角色的轉變,帶來的是身分和生活的種種改變,從「單身的生活」到「婚後生活」,從「我」到「我們」是一個很大的轉變,婚後夫妻皆須經過一段相互適應的歷程,雙方皆需要時間去適應和調整,婚前可能只看到對方某部份的個性或生活習慣,經婚後實際相處,才發現其他部份,當中因期待與現實的落差,多少會有些失望。 但雙方若能互相接納,以欣賞、接受、包容等態度來面對夫妻個別習慣、偏好,坦誠討論彼此對婚姻及角色的期待,給予對方時間,這會幫助彼此的調適。此外,許多新婚夫妻,婚後有一方必須離開原來的熟悉的環境、成長的家、或要放棄工作,進入新環境,帶來不少適應的壓力。很可能有一方需要更多的適應與付出,對此,多給予欣賞、支持、體諒是必須的。
2.互相調整,滿足需求 新婚夫妻需要學習安排時間,兩人需要有獨處和共處的時間。成熟的親密關係是兩人有能力深入交往、實際相助,但也有能力接受適度的分離,或獨自完成某些生活中的任務。
3.學習協商,同作決定: 婚前大小事多半由自己規劃和處理,婚後則要學習共同作決定。例如:置產、生小孩、如何理財等,而因雙方成長背景不同,原生家庭生活經驗的各異,影響個人價值觀和取向,這可能令大家在作決定時,有意見分歧,因此,夫婦要學習協調,耐心聆聽,尊重對方的意見和感受,共同協商,學習作出兩人都可以接受的雙羸的決定。
4. 發展溝通,情感支持 雙方學習有效溝通方式、建立溝通習慣,藉由溝通傳情達意,化解歧見,更努力暸解及滿足配偶的需要,學習付出及接受愛與情意,給予配偶情感支持。
5. 性的調適,協調學習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公布的「香港夫婦性生活」調查發現,香港夫妻尤其是婚齡較短者,對性生活常感不足和不滿。其中一項性的迷思是:許多夫妻認為性是不需學習,結婚後自然就會的,事實上證明,許多的夫妻的新婚性生活,與預期中的羅曼蒂克情形有很大的差距。原來,新婚夫婦對異性身體結構、心理變化、對方的性需要和喜好等,未有深入認識,因而可能令第一夜無法圓房或新婚性關係進行的並不順利,浪漫的性關係原是需要靠夫妻兩人並同營造,從溝通做起,應了解為何對方對性生活有如此要求,但切勿期望改變對方,達到自己的要求,而應先了解、後協調學習如何調適性關係表達情感與愛意,再逐漸豐富性知識、性技巧,從中耐心摸索、協調,才能改善性生活。
家庭生活適應
1.工作家庭,協調計劃 夫妻共同同商議,如何安排家庭生活與職業生涯,以能平衡工作家庭之需求,至於兩性角色及家務,可以按照兩人個性、興趣、能力、特長及喜好來安排,以達協議,設法協商,在異中求同,或尋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之道,以「分工」達到「同工」,建立及維持家庭運作的規則。
2.經濟調配,學習理財 學習紀錄收支,編列預算,作好經濟調配,建立財務目標,彼此商議協調,定立儲蓄及使用金錢的原則,以妥善管理家庭財政。
3.姻親關係,融入建立 與親屬建立良好互動關係,釐清與原家庭互動原則 。在姻親相處上,婚後若是與公婆或是岳父母同住,同住之前,最好和對方家人多些互動和了解,並調整角色期望與角色扮演。若不與雙方父母同住,也要學習如何維繫平日的關係。
社交及休閑生活適應 婚後夫婦要重新安排休閑娛樂,可以兼顧兩人的興趣、時間的分配和需要。 在婚前可能某一方或雙方都有自己的社交活動,又或是一些工作以外的事務或責任,如社團的參與,教會的事奉等,但在婚後,兩人要重新的安排,要考慮家庭的需要,作適當的調整。這並不是說,婚後兩人就要與外界斷絕來往,完全停止工作以外的活動,但是在新婚適應的期間,多安排一點時間給夫婦二人,對將來會有很大的益處。
在婚前夫婦可能各自都有自己的好朋友,也認為沒有必要讓自己熟悉的朋友,成為未來配偶的好朋友。但是,我們要明白,多好的夫婦關係,也難免有爭吵的時候,如果在爭吵時,能有共同的好朋友來幫助,總比各自都找自己的好朋友來得好。而且,婚後若經常與自己要好的朋友相處,而配偶卻不能參與其中,早晚會出現問題,特別是異性的好朋友,不難想像這將會產生何等大的問難,輕則妒忌、猜疑,重則可能發展成婚外情的變奏。因此,婚前個人的朋友關係,有必要因結婚而有所改變或調整,除了試著接受配偶的朋友外,也可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朋友介紹給另一半,成為大家的朋友。
突破迷思,悉心經營 雙方若破除新婚階段的迷思,不要抱著「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」的夢幻式憧憬,而是正視新婚關係間的挑戰和適應,婚前作好預備,婚後努力調適,用心經營婚姻生活,就能真正嘗到幸福快樂的滋味,共奏和諧的婚姻樂章。
筆者:陳黃詠珊 Candy Vong (資深華人心理輔導員,從事個人、家庭、婚姻輔導及督導工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