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暴下的犧牲者:目睹兒的傷痛
筆者 陳黃詠珊 Candy Vong 本文作者是紐西蘭心理輔導協會會員, 資深華人心理輔導員,從事個人、家庭、婚姻輔導及督導工作
有甚麼關係?
有些人認為:「我們大人打架,又沒有打小孩,有甚麼關係!」這是一種家暴的迷思。一個已成年的女士,在回想她童年時目睹的家暴,不禁嘆息地說:「沒有外傷 的痛更刺心,自小看到家暴的我,心中留下深深的傷痕和陰影!」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,所承受的傷害是長遠的影響,就如滴水穿石般,慢慢侵蝕其心靈和人格成 長,這種隠形的傷害,嚴重程度不亞於直接承受外在暴力,嚴重的會引致兒童憂鬱症、焦慮症、暴捩、自殘、自殺等症狀,就如一個隠藏在家中的計時炸彈。
無形的傷痛
這些目睹兒,雖未有直接遭受身體暴力的傷害,但他們親眼目睹家人施暴,造成在成長過程中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,在台灣的一間婦女庇護機構中,有不少目睹家暴的兒童入住,有小男孩不住撞牆來自殘,有六歲大的女孩不笑、不玩卻整日埋頭洗衣服。
在長期恐懼及不安寧的家庭環境中,目睹兒童很可能有無望、無助、擔憂、忿怒、焦慮等情緒反應;或有自暴自棄及自虐的行為;或是對身邊的人和事產生敵 意和反社會的情緒或行為,總覺得上天對他不公平,其他人都虧欠了他。再者,因為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,他們很容易把父母的衝突或家庭暴力的出現,歸咎於自己 不夠乖巧,因自責而產生罪惡感,加上在他們目睹家暴時,也許父母沒有因為他們在一旁而停止衝突,以致孩子認為父母不在乎自己,讓他們有強烈的失落感和自卑 感。再者,由於精神和情緒上負荷過重,自然影響其集中力和學習能力。
有些目睹兒童更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 PTSD)產生情緒障礙,如:焦慮、恐懼、抑鬱、發惡夢、尿床、自虐行為、學習障礙等。根據一些研究指出,若家暴不斷發生及兒童缺乏應對的方法,以致感到 無計可施,這會讓目睹兒有強烈的無助和絕望的感覺,嚴重時會讓他們有嚴重的抑鬱或自殺的傾向。
由於目睹兒自小耳濡目染下,對兩性的角色,很容易產生刻板的印象,或固著的兩性交往的模式,或對兩性關係特別感到疑惑和不知所措,因此造成兩性關係 及其他人際關係困難。就如一位長期單身的女士表示:她從小就目睹父親向母親施暴,用身體暴力、言語暴力,誤以男性就如施暴的爸爸般強悍,女性就如受害的媽 媽強忍及逃避,因而,從小她就排斥當女孩子,不願穿裙子和梳辮子,長大後也以女強人自居,不願與男性交往,更對婚姻充滿恐懼,而不敢進入親密的兩性關係。
有一外國研究,針對200多名家暴施暴者進行調查研究,發現因為目睹暴力而讓家暴一代傳一代的比例,高達30%;。又根據台灣研究資料顯示,從小目 睹母親忍受家暴的女性,長大後同時成為家暴的受害者的比例,則是一般女性4.3倍。然而,曾經目睹家暴的男孩,長大後對伴侶施暴的機率,則比一般男性高出 5.27倍。皆因目睹兒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,很可能學習了以暴力來解決問題的負面衝突處理方法,因而出現學習性的暴力行為,成為日後的施暴者,嚴重影響其 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。跟據美國研究統計,超過七成以上的目睹兒必需接受轉導治療,否則,將來很可能發展成施暴者。因而可見,家暴目睹兒很可能再度進入家暴 惡性循環中,再度成為施暴者或受暴者。
目睹兒的反應
孩子目睹家暴的時候常有的反應可分下列幾類型:
害怕退縮型:孩子在目睹家暴時,驚駭得只會躱起來,身體會有不住發抖、冒冷汗、心跳加速等焦慮反應。
不知所措型:特別對年幼的子女,目睹家暴發生時,方寸大亂,不知如何是好。
挺身保護型:目睹家暴時,子女挺身而出,用言語或行為去嘗試制止並保護受虐的一方。有這類反應的孩子,趨向早熟,強行扮演一個照顧者或是保護者的角色,而失卻了一般孩子的童真。
向外求助型:孩子在面對家暴時,採用向外求助的方法,如告知成人、找警察、學校老師或輔導員來協助。
麻木漠視型:由於家暴經常發生,有些孩子為了保護自己,採取一種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的反應,例如有些孩子會把電視或是音樂的聲量加大,以此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,讓自己的情緒不會因為家暴而受到衝擊。
走出家暴陰霾
無論孩子是採用那一種的反應模式,我們都不可忽視家暴對目睹孩子的有形和無形的傷害與影響,正如加拿大兒童心理專家彼得夫博士說:「當孩子目睹暴力時,其 實他們已成了暴力的受害者。」因此不要因為目睹兒沒有表面的外傷,或是沒有或無力表達他們所受的傷害,就忽視他們。所以每個人都應當負起責任,『制止家 暴, 你我有責,家和行動,和諧守法』,請齊心支持【家和行動】,合力終止家庭暴力!幫助目睹兒走出家暴的陰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