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婚姻密語


筆者:陳黃詠珊 Candy Vong (資深華人心理輔導員,從事個人、家庭、婚姻輔導及督導工作)

為美滿婚姻而鋪路

很多年青人為著自己的婚禮四處張羅奔跑,卻沒有想到為自己一生的婚姻關係作好預備,雖然「預防勝於治療」聽起來好像是老生常談,但許多研究已證實,婚前教育可以幫助結婚男女獲得成功的婚姻生活,建立美滿家園。根據一項資料顯示,未接受過婚前教育者之離婚率為曾接受婚前教育者的三倍。美國『家庭關係』雜誌中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,有參加過婚前預備課程的夫婦,相較於沒有參加者,在步入婚姻之後,傾向有較好的溝通,較能解決問題,亦增加了經營婚姻的能力,同時,在兩性關係中,夫妻倆人也較會以夥伴來看待彼此。

美國著名婚姻專家大衛梅士曾提出婚前教育對於婚姻關係的助益,包括:

  1. 可明白婚姻的意義與目標。
  2. 可順利而迅速地在婚姻中適應。
  3. 有較佳的機會達到高程度的婚姻滿足。
  4. 有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父母。
  5. 面臨困擾時,能及早尋求婚姻輔導的協助。

看看現實中驚人的離婚數字,2005美國平均離婚率是50%;2004年香港離婚個案是5000宗,離婚率是41%;2005中國結婚有823.1萬對,離婚178.5萬對,比2004年增加12萬對,即8對中就有一對離婚。有許多人要踏入婚姻的門檻,卻有很多人急著辦離婚,皆因許多人還沒有弄清楚婚姻是甚麼,也沒有預備, 就迷迷糊糊的闖進了婚姻迷城。

婚前輔導是甚麼?婚前輔導是為婚姻關係作預備。就如興建房子,首要的是有房子的設計圖,同樣,婚前預備就是共同建立婚姻的藍圖,我們必須暸解夫妻角色是怎樣的,加上兩人對婚姻的期望及目標,都構成了這婚姻的藍圖,以供雙方共同努力、建造婚姻的參考。此外, 婚前輔導亦幫助彼此深入了解,特別是在重要的觀念上,如婚姻觀念,家庭觀念,信仰價值觀是否配合,以衡量兩人是否適合進入婚姻,這可助雙方關係打好基礎。婚前輔導也幫助伴侶了解關係中的長處與潛能,以努力繼續發展,同時亦幫助伴侶發掘當中的障碍,清除關係中的雜草,讓情花能茁壯成長,開花結果。

有很多人有錯誤的觀念,以為接受婚前輔導,代表兩人的關係一定是出現問題或亮起紅燈,相反,在婚前輔導中,多屬於預防性教育,它是一個共同成長的歷程,兩人共同建立愛和被愛的能力,以諦造一個美滿婚姻。

在從事婚前輔導工作,筆者看見相愛的男女,在這條愛的旅途上,或許曾經跌跌碰碰,但他們有心去預備自己而進入婚前輔導時,他們發現更深入暸解對方,更掌握他們伴侶之間關係中的踏腳石和跘腳石,因應需要而學習溝通分享,處理差異等實務相處技巧,為「彼此相愛」的婚姻生活而鋪路。


我的野蠻奶奶VS我的霸氣媳婦

有一智者笑道:「中國字的【安】字,是屋下一個女人,此乃同一個屋簷下,只能有一個女主人,這才有【安】寧。」這像是點出了古今中外都視為頭痛的婆媳衝突的問題所在,在華人社會中,婆媳問題亦是常會碰到一個難解的三角人際習題。

有很多移民家庭,移民前是兩口子的家庭,在移民後,特別是有了小孩,就希望老人家來紐同住,共享天倫,同時也可以幫助看顧孩子,兩夫妻做好預備如房間、家具、辦簽證,但心理預備卻很少,直至真正三代同堂時,才發現有很多適應和相處困難,特別是婆媳問題。婆媳問題影響深遠,不但破壞婆媳關係,更影響婚姻關係,當中導致婚姻適應困難或離異,亦是屢見不鮮;再者,婆媳衝突不斷,戰火延燒,連孩子也很能可不能倖免,被捲介入大人紛爭的漩渦。婆媳之間真的那麼難以相處嗎?華人家庭的婆媳問題為何如此嚴重?

1.婚前缺乏預備: 大部份的情侶在兩情相悅,互訂山盟後,才帶自己未來另一半回家見父母,由於婆媳雙方缺乏相處之基礎,彼此認識不深,婚後婆媳關係中,彼此磨合過程就出現種種困難與挑戰。再者,在婚前輔導中,焦點大都落在如何幫助準婚情侶增進彼此的暸解,強化其相處技巧,以營造兩人的親密關係,但卻忽略了如何預備適應姻親的關係與角色的轉變。

2.害怕失寵的心結: 甲婆婆:「我寡母婆守仔,含辛茹苦把兒子撫養成人,目睹兒子的太太卻佔了兒子關注和愛,我就如失去地盤般苦澀和不平,所以,我就看我兒媳不順眼。」 有很多婆婆因經歷家庭變故或不愉快的婚姻生活,把全副精神投放於養育子女身上,兒女就成了自己精神支柱和心靈依賴,但一旦兒女長大獨立成家時,就出現一種莫名的「不安全感」,很難接受兒子的配偶的存在,害怕從此失去兒子關注,唯恐對方會取代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性,因而不自覺地將兒媳視為「假想敵」,這種害怕失寵的心結,令她容易對媳婦產生妒嫉或積怨,形成婆媳關係中的隔閡和暗潮。

乙婆婆:「我只是跟兒子閒話家常,媳婦就來了一個不耐煩的眼色,當兒子夾菜給我時,媳婦就埋怨他沒有第一個想到夾菜給太太,我為免兒子難做,就忍氣吞聲。」原來,怕失寵的心結並非只發生在婆婆身上,同時也可能發生在一些媳婦身上,若把愛視為獨佔式,不容有第三個人分享,那管第三者是自己配偶的親娘,若加上缺乏親密的夫妻關係,媳婦較易把不滿的情緒轉化成妒意,若見到丈夫對母親好時,也是滿腔醋意,有意或無意地.爭寵。難怪男人常常被迫做百分百難度的選擇題:「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,您會先救誰?」 男人就頻頻狂抓頭髮,啞口無言,皆因站到那一邊都是不對,選誰也不得善終,就算將自己撕成兩半,公平分配,也不能擺平母親和妻子這兩個女人的愛的爭競。

3.背景習性之差異: 婆媳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,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、習性及做事作風,加上性格的差異,一起生活時,不免有很多適應和挑戰,若在適應的過程中,彼此不能接納包容,便會令關係緊張,矛盾叢生。例如婆婆餵食孫兒時,為避免孩子被食物噎到,可能會先將食物放入口中咀嚼之後,再吐出食物餵進孩子口中。但媳婦則認為:成大人口腔中的齲齒細菌會透過咀嚼過的食物傳染給孩子,理應將食物切細或搗碎為泥狀後再餵食,因而不滿婆婆咀嚼後再餵食的飲食習慣。兩人若堅持己見,互相指責,彼此的差異就會惡化為婆媳衝突。
4.婦女地位之轉變: 丙婆婆:「我的兒子白天要工作,放工回來還要煮菜,我心痛死了,都怪我的媳婦不好,只顧工作,不會持家。」

丙媳婦:「我和先生兩人都要出外工作,我們已經商量好,一、三、五是我做飯,二、四、六是他做飯,星期日到娘家或婆婆家吃飯,可是婆婆不住責怪:『理應男主外,女主內,為何苦待她的兒子,迫他進廚房做苦差。』難道她不能體諒我一下,真是不可理喻。」

現代中國女性教育程度較高,自立自主性較強,特別是久居海外的新女性,認同了「人人平等,互相尊重」的民主觀念,若是婆婆是堅守「晨昏定省、絕對順服、不容拂逆」的傳統觀念,婆媳衝突當然難以避免。丁婆婆:「我作人兒媳時,必需對婆婆千依百順,現在我已為人婆婆,為何不能對兒媳有同樣的要求?」丁婆婆可能就忍受不了媳婦的「有話直說」和「自把自為」的作風,直指媳婦尊卑不分和囂張,而媳婦亦無法理解婆婆的思想和期望,埋怨婆婆的守舊和不可理喻。其實,這是兩代文化和觀念上的差異。

5.誰是家中女主人: 婆媳、兒子是一種難以平衡的三角關係,婆媳若視自己才是家中女主人,就會出現「爭地盤」或「爭話事權」的現象,明爭暗鬥,各顯奇招,戰場可能是如何燒菜、孩子養育方法、家事的安排等等,形成「一山不能藏二虎」之局面。

6.過度關心與干預: 戍媳婦:「我快瘋了,婆婆經常隔著牆聽我和先生說話,只要我們說大聲點,她就衝入我們的房間,教訓勸導我們,我明白她很關心我們,但她不明白我們需要兩人私人的空間。」 有時婆婆對媳婦的婚姻和教養問題過度關心或過度干預,都會產生關係上的張力,令問題惡化,更可能剝奪了兩口子自行處理問題的機會,阻礙了夫妻關係的正常發展與成長。

你我不可相爭 婆媳同是一家人,彼此如骨肉之親,不相爭、追求和睦,是我們理所持守,但如何彼此和平共處,創造雙贏的局面,不但婆媳要努力,身兼兒子和丈夫的男士們,也需學習,才能共同化解這三角關係難題。


新婚協奏曲

一對新人,在親朋面前,互許盟約,步出教堂,在眾人祝福下,兩人正式開展婚姻生活的序幕,步入新婚燕爾的里程,新婚的生活是否如美夢成真般,夢幻甜蜜呢?新婚協奏曲是否必然動聽迷人?且聽聽新婚夫婦的心聲: 「早上張開眼睛,突然看到身旁多了一個男人,嚇了一跳,定一定神,才想起他是我老公,是的,我已為人妻了。」

「我習慣早睡早起,誰料到老公是夜猫子,每次他上床就把我吵醒,為了這事,我們不知吵了多少次!」

「初婚的我,的確感到難以適應,婚前,我習慣自由,如下班後會上網及跟好友聊天,但您質問我:為何婚後變得自我、執著?其實,我仍是做著婚前我常作的,只是您從不知道我的生活習慣而已。」

「新婚不久,突然發覺多了很多的親戚,與他們相處真不容易。最不習慣是要對两個原不是親人的人,叫他們爸爸媽媽。」

「新婚之夜,我以為我倆很自然就能如魚得水,享受羅曼蒂克的性樂趣,怎料,竟是一波三折。」

「我經常希望多抽時間回家,陪伴獨居的老媽,而您則喜歡時常探望你的雙親,我倆往往因要跟誰的家人共膳而意見分歧,結果,只好各自各回家去。」

新婚夫婦脫離單身生活,進入兩人新世界;離開父母的護蔭,開始組成獨立的家庭,往往需要一個心理和生活調整過程,當中不住有新發現、衝突、調適、磨合的過程,都是兩口子必經的新婚生活適應階段。

從家庭發展理論來看,新婚階段是家庭生活發展的起步點,當中包括以下新婚任務:

  1. 建立相互滿足的婚姻關係;
  2. 建立維持家庭運作的規則;
  3. 融入並建立姻親關係;
  4. 準備為人父母。

若是夫婦在這階段努力調適,順利發展新婚任務,則可為下一階段“為人父母”作好準備,反之,若夫婦不願或無法適應,就令一階段發展產生困難。有許多夫妻因新婚期適應不良,而最後以離婚收場。因此,夫婦用心學習,努力新婚調適,就能為婚姻打好基礎。

新婚生活適應

新婚生活適應的過程,可說是人生經驗中的一大挑戰,因為,這當中夫妻雙方必須面對夫妻關係適應、家庭生活適應、社交及休閑生活適應等多方面的調適與挑戰。

夫妻關係適應

1. 角色轉變,生活適應 為人夫或人妻的角色的轉變,帶來的是身分和生活的種種改變,從「單身的生活」到「婚後生活」,從「我」到「我們」是一個很大的轉變,婚後夫妻皆須經過一段相互適應的歷程,雙方皆需要時間去適應和調整,婚前可能只看到對方某部份的個性或生活習慣,經婚後實際相處,才發現其他部份,當中因期待與現實的落差,多少會有些失望。 但雙方若能互相接納,以欣賞、接受、包容等態度來面對夫妻個別習慣、偏好,坦誠討論彼此對婚姻及角色的期待,給予對方時間,這會幫助彼此的調適。此外,許多新婚夫妻,婚後有一方必須離開原來的熟悉的環境、成長的家、或要放棄工作,進入新環境,帶來不少適應的壓力。很可能有一方需要更多的適應與付出,對此,多給予欣賞、支持、體諒是必須的。

2.互相調整,滿足需求 新婚夫妻需要學習安排時間,兩人需要有獨處和共處的時間。成熟的親密關係是兩人有能力深入交往、實際相助,但也有能力接受適度的分離,或獨自完成某些生活中的任務。

3.學習協商,同作決定: 婚前大小事多半由自己規劃和處理,婚後則要學習共同作決定。例如:置產、生小孩、如何理財等,而因雙方成長背景不同,原生家庭生活經驗的各異,影響個人價值觀和取向,這可能令大家在作決定時,有意見分歧,因此,夫婦要學習協調,耐心聆聽,尊重對方的意見和感受,共同協商,學習作出兩人都可以接受的雙羸的決定。

4. 發展溝通,情感支持 雙方學習有效溝通方式、建立溝通習慣,藉由溝通傳情達意,化解歧見,更努力暸解及滿足配偶的需要,學習付出及接受愛與情意,給予配偶情感支持。

5. 性的調適,協調學習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公布的「香港夫婦性生活」調查發現,香港夫妻尤其是婚齡較短者,對性生活常感不足和不滿。其中一項性的迷思是:許多夫妻認為性是不需學習,結婚後自然就會的,事實上證明,許多的夫妻的新婚性生活,與預期中的羅曼蒂克情形有很大的差距。原來,新婚夫婦對異性身體結構、心理變化、對方的性需要和喜好等,未有深入認識,因而可能令第一夜無法圓房或新婚性關係進行的並不順利,浪漫的性關係原是需要靠夫妻兩人並同營造,從溝通做起,應了解為何對方對性生活有如此要求,但切勿期望改變對方,達到自己的要求,而應先了解、後協調學習如何調適性關係表達情感與愛意,再逐漸豐富性知識、性技巧,從中耐心摸索、協調,才能改善性生活。

家庭生活適應

1.工作家庭,協調計劃 夫妻共同同商議,如何安排家庭生活與職業生涯,以能平衡工作家庭之需求,至於兩性角色及家務,可以按照兩人個性、興趣、能力、特長及喜好來安排,以達協議,設法協商,在異中求同,或尋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之道,以「分工」達到「同工」,建立及維持家庭運作的規則。

2.經濟調配,學習理財 學習紀錄收支,編列預算,作好經濟調配,建立財務目標,彼此商議協調,定立儲蓄及使用金錢的原則,以妥善管理家庭財政。

3.姻親關係,融入建立 與親屬建立良好互動關係,釐清與原家庭互動原則 。在姻親相處上,婚後若是與公婆或是岳父母同住,同住之前,最好和對方家人多些互動和了解,並調整角色期望與角色扮演。若不與雙方父母同住,也要學習如何維繫平日的關係。

社交及休閑生活適應

婚後夫婦要重新安排休閑娛樂,可以兼顧兩人的興趣、時間的分配和需要。 在婚前可能某一方或雙方都有自己的社交活動,又或是一些工作以外的事務或責任,如社團的參與,教會的事奉等,但在婚後,兩人要重新的安排,要考慮家庭的需要,作適當的調整。這並不是說,婚後兩人就要與外界斷絕來往,完全停止工作以外的活動,但是在新婚適應的期間,多安排一點時間給夫婦二人,對將來會有很大的益處。

在婚前夫婦可能各自都有自己的好朋友,也認為沒有必要讓自己熟悉的朋友,成為未來配偶的好朋友。但是,我們要明白,多好的夫婦關係,也難免有爭吵的時候,如果在爭吵時,能有共同的好朋友來幫助,總比各自都找自己的好朋友來得好。而且,婚後若經常與自己要好的朋友相處,而配偶卻不能參與其中,早晚會出現問題,特別是異性的好朋友,不難想像這將會產生何等大的問難,輕則妒忌、猜疑,重則可能發展成婚外情的變奏。因此,婚前個人的朋友關係,有必要因結婚而有所改變或調整,除了試著接受配偶的朋友外,也可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朋友介紹給另一半,成為大家的朋友。

突破迷思,悉心經營 雙方若破除新婚階段的迷思,不要抱著「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」的夢幻式憧憬,而是正視新婚關係間的挑戰和適應,婚前作好預備,婚後努力調適,用心經營婚姻生活,就能真正嘗到幸福快樂的滋味,共奏和諧的婚姻樂章。


點指兵兵 點指賊賊

家庭劇場:

丈夫:「我回來了。」

太太:「這麼晚才回來,遲了下班,也不打電話通知一聲,害得我等到菜也涼了。」

丈夫:「加班,沒法子。」

太太:「甚麼沒法子!你若是用心一點,就懂得打電話回家,你這沒良心的東西,你有當這是你的家嗎?你愛怎樣就怎樣,甚麼都不管,氣死我了!」

丈夫開了電視,就盯著螢光幕,頻繁地按鍵轉動電視頻道,不發一言,仿似進入了另一個空間。

太太:「你把我當作透明的嗎?我說了一千次一萬次,你都愛理不理,你總是當我的話是耳邊風……」

丈夫愈是沒有反應,太太愈是生氣,丈夫就愈不吭聲,太太就愈是吼叫。

太太:「你聽到沒有?你是個聾子!」說著就氣沖沖搶走電視遙控,把電視用力關上。

丈夫仍是一聲不吭,拿起公事包避走書房,把房門一關。太太見此,急追到書房門外,繼續連珠發炮般的數落丈夫的不是。此時房中突然響起一首熟悉的老歌:

「一個走, 一個追, 兵賊彷似早分配,

今天的你像那當初的我, 他朝對錯變幻多, 難測彼我。

點指兵兵, 點指賊賊, 一點中你怎去躲。

點指兵兵, 點指賊賊, 一點中你怎去躲, 莫奈何!」

你聽過這首「點指兵兵」的老歌嗎?主唱者是香港著名歌手泰迪羅賓,但你知道嗎?很多家庭中,不少的夫妻也不斷在演譯這首歌,「一個走,一個追,兵賊仿似早分配」,誰是兵?誰是賊?誰在窮追?誰在避走?

點指兵兵是我兒時的遊戲,這遊戲中,有人做兵,有人做賊,兵追賊,賊避兵,一個走,一個追。在婚姻關係中,有些夫婦也仿如玩這「兵捉賊」的遊戲,在相處溝通中,一個窮追猛打,一個冷漠走避,「追的」愈發抱怨,「避的」愈是充耳不聞,「避的」愈是躱得遠遠,「追的」愈發苦苦相迫,這種惡性循環往往令夫婦陷入關係的僵局,不但彼此傷害,感情破裂,更留下不少憤怒、沮喪、無奈、冷淡、怨懟……。

為何要追?

「追趕者」往往是渴望得到對方的關注和體諒,就如一位太太期望與丈夫在下班後一起進餐,享受共處的時間。可是,疲倦的丈夫一進家門,就呆坐在電視機前,沒有理會到太太期盼的眼神和頻頻的暗示,太太感到受冷落,於是為了取得丈夫的關注,她展開了追的一著,連串諷刺批評:「你這個甚麼都不管的大少爺,一回家只會看電視的嗎?你從來就不關心家庭……」面對太太的連番責罵,丈夫採取「避走」的態度,不發一言,一味迴避。但如「兵」一般的「追趕者」, 遇著「賊」的「避走」,心中感到更挫折,不禁抱怨:「你一聲不吭,你是否不再在乎我,不在乎我的感受!」因這種抽離走避,會給對方帶來一種被拒絕的感受,令「追趕者」更懷疑對方的愛:「你不理會我,是否你不再愛我了?」而感到受傷或憤怒,有時就如一頭受傷猛獸般,大吼嘶叫,因而愈罵愈兇,沒完沒了。更可能以為:若不窮追的話,自己就更加得不到對方的重視和理解,因而愈加糾纒不捨,嘮嘮叨叨,喋喋不休。

為何要走?

「避走」的原因可能是:

怕說多錯多:害怕愈說愈糟,唯有保持鍼默,深信「忍一時,風平浪靜,退一步,海濶天空」。
不屑理會:認為對方小題大做或不可理喻,因而不屑回應。
冷靜為妙:面對批評攻撃,「抽離」成為自我保護的方式,為避免進一步被傷害,因而選擇「不發一言」,入定去了。
無力招架:陷於連珠發砲式的數落,無力招架,無法平息,以「走避」換取片刻安寧。
男性比女性多扮演這「避走」的角色。因為男性面對壓力的生理反應,比女性較為敏感,男性在爭吵過後,比女性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冷靜平伏下來,故男性傾向避開衝突。可是,長此下去,走避了爭吵,迴避了問題,卻躲避不了婚姻的觸焦,感情的破裂。

停止追走,言歸於好

夫婦必須要停止這種「兵捉賊:一追一走」的遊戲,才能扭轉這關係的困局。

「追趕者」

停止用負面溝通的方式,如攻擊責罵、批評抱怨、大吼大叫、咄咄迫人、人身攻擊、疲勞轟炸、連珠發砲式的數落等,以求得對方的重視、關注或遷就。
倒要學習溫和的言語,善意正面的溝通,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、需要和意願,例如:「老公,我很想你多陪陪我,下班後,我們能否有一段時間談談天。」
學習控制自己的怒氣,安撫自己的情緒。
給予對方有空間,留給對方有下台階,不宜窮追猛打,連珠發砲。

「避走者」

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,稍作安撫,「對不起,令你生氣了,你可以告訴我原由嗎?」
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,如:「當你憤怒地批評我時,我感到無力招架,感到受傷害。」
肯定關係,如:「我一直在乎你,但我不知道如何平息你的怒氣,也不知如何處理。」
告訴對方你的期望:「我期望你先冷靜下來,我們可以好好的說。」「我希望你給我一些空間去思考問題。」
正視面對,處理衝突,而非一味走避。


若雙方明白這「一走一追」所帶來的惡性循環,從而改變自己的角色和做法,用彼此走近,打開心扉,良性溝通,處理衝突,就能跳出「兵追賊走」的慘烈場面,而換上的是夫妻相親相愛的溫馨畫面。